养殖宝典
联系我们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998-2399
电话:
0898-65900372 67440992 
67440993 13519881663 
13876006683 13518818238
传真:
0898-65780928 
华南办:
0756-5516139 13318970122
网址:
www.zhuoyuesc.com 
(中文实名:卓越水产)
E-mail:
h1nzhuoyue@126.com
养蟹技术 
健康养蟹全程操作指南(三)
作者:小编 日期:2022-01-23 点击数: 

八【河蟹养殖模式】

河蟹人工养殖是通过人工方法将蟹苗(大眼幼体)经仔蟹及扣蟹培育直至养成商品蟹的生产过程,通常包括仔蟹培育扣蟹培育成蟹养殖(即商品蟹饲养)三大环节。

 (一)仔蟹培育

仔蟹培育是将15万只/公斤左右的蟹苗(大眼幼体)培育1个多月,经3~5次脱壳,长成3000只/公斤左右的仔蟹(俗称V期幼蟹、豆蟹); 蟹苗个体重仅6~7毫克,寻觅饵料和逃避敌害的能力很差。若直接投放到湖泊、成蟹池等较大水体中养殖,成活率很低。所以需将其放养在环境条件好、便于精心管理的较小水体,进行精细培育。

1.仔蟹培育技术要点:

蟹苗因个小体弱,环境适应能力和御敌能力差;须将其放养在环境条件好、便于精心管理的较小水体,进行精细培育。   

①土池条件:新开或改建土池,选择底质较硬、淤泥较少、水源清新无污染、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的地方,形状以东西朝向长方形为宜,池底平坦,地埂坚固,埂坡比1:2~3;面积0.5~1亩;池深1米以上(可保持水深0.6~0.8米)在埂面四周,用尼龙薄膜、塑料板等材料围筑高约0.5米的防逃设施。土池建设基本要求均应满足蟹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出现的由浮游生活向底栖生活和由摄浮性食物向摄沉性食物两大转变的需要。

②清塘消毒→解毒→生物净化: 详看 “关键控制技术一: 健康清塘·消除隐患”

③种草肥水: 在池内移栽轮叶黑藻、苦草、水葫芦、水浮莲等水生植物,数量以能覆盖水面的1/2左右为宜,为蟹苗栖息准备良好的生态环境。放苗前3~5天,按每亩施放酵素钙肥1.5公斤+六抗培藻膏1公斤+特力钙1公斤,以繁育天然饵料生物,为蟹苗下塘准备适口的优质饵料,并为蟹苗蜕壳补充充足的钙源。

④选苗:详看 “关键控制技术四:优选蟹苗”

⑤蟹苗放养: 详看 “蟹苗放养”

⑥饲料投喂:蟹苗主食浮游生物;而仔蟹开始逐渐转向底栖生活,并转食底栖生物等沉性食物。因此在培育期间,应根据蟹苗及仔蟹的食性变化及时调整食物种类及投喂方法,确保适宜、适口、适量。蟹苗入池后,施肥培育的天然饵料是其主要食物,因此如果天然饵料不足,则应从其他水体捞取红虫(水蚤)进行补充投喂。此外,为确保食物充足,每天按每亩将豆粉、鱼糜蛋羹等糊状饲料配金多维250克拌匀放置1小时后全池泼洒,并视风向在蟹苗密集处适量多泼。待蟹苗蜕壳成I期仔蟹开始,应根据仔蟹喜在岸边浅水处活动的习性,做到每天沿池边投喂豆饼、麦麸、米糠、水蚯蚓、鱼糜蛋羹等沉性糊状饲料,每亩2.5~3千克,并逐渐增至5千克左右。每天投喂两次,上午投总量的1/3,傍晚投2/3。投喂饲料时按每千克沉性糊状饲料与健长灵10克或活性蒜宝5克拌匀放置1小时后投喂,可健肠胃,促消化,大大减少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明显促进生长,减轻水质和底质的污染。

⑦日常管理:蟹苗过渡仔蟹期间,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防止水质恶化、水温骤变和病害侵袭;其中,坚持勤巡塘是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防范的基本前提。具体要求是每天早、中、晚巡塘三次,仔细观察水位、水色、水质等变化,认真检查蟹苗及仔蟹生长、蜕壳、摄食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并应在巡塘中随时清除池内残饵和池面杂物,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同时,养成关注天气气象信息的好习惯,提前使用蟹立安和应激宁,预防暴风骤雨或烈日曝晒等极端天气影响;设法清除青蛙、蝌蚪、水鼠、水蛇等敌害的滋生侵袭。此外,针对土池培育仔蟹水温不易控制的特点,应尽量通过及时调节水位来控制适宜水温,并定期(每7~10天1次)用解毒超爽解毒和用新活菌王或黑金神养护池塘水质。具体应视蟹池水位、水质、水温及气候变化,做到适时注水或换水,一般放苗3~5天后,开始加注新水,每天10~20cm,直至水深达到并稳定在60~80cm,此后,视水质等变化进行适量换水;但当发现仔蟹大批蜕壳时,水位宜适当降低,以免因水深压力大导致蜕壳仔蟹窒息死亡。

⑧仔蟹捕捞:仔蟹捕捞的常用方法有水流刺激法、灯光诱捕法、诱饵抄捕法、放水网捕法及徒手捕法等。利用仔蟹喜在上午(8~9时)和傍晚(4~5时)大量附着到水草上的习性,采用抄网抄捕最为实用。方法是:在仔蟹培育池中投放水葫芦、水浮莲、水花生等水生植物,平时均匀地将饵料撒投在这些水草上,使仔蟹养成群集其上觅食或栖息的习惯。捕捞时,只要用抄网在草下抖动几次,仔蟹即会散落网中而被捕出。采用此法,捕捞数天,起捕率可达85%以上。

2.提高仔蟹培育成活率的技术关键

仔蟹培育,最常出现的问题为仔蟹I期变Ⅱ期困难和大批仔蟹离水上岸。关键原因均会因蜕壳不遂或上岸搁浅而导致大量死亡,严重影响培育成活率。究其原因均与蟹苗质量、环境条件、饲料营养有关。通常,劣质苗往往先天营养不足。这样的蟹苗虽能勉强蜕壳变成I期仔蟹。但在不良环境下已无力完成第二次蜕壳而在蜕壳过程中陆续死亡。至于仔蟹离水上岸,同样源于仔蟹先天不足、体质不壮,加上培育管理不善,未能根据其栖息习性及摄食习性的改变及时调整水质和饲料投喂,致使所投饲料不当,适口饲料不足,残饵增多,底质恶化,水质不良,从而使原本体质虚弱的仔蟹因难以适应不良环境而被迫逃离水体,纷纷上岸,大量搁浅而亡。因此,为提高成活率,仔蟹培育重点抓好以下关键点:①严把种苗关:严格按照 “关键控制技术四:优选蟹苗”要求选苗保苗;②严把环境关:定期解毒和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养护水质和底质,确保水质清新、溶氧丰富、水深适量;③严把饲料关:做到饲料充足、适宜、适口,不仅可确保优质蟹苗顺利蜕壳,健康生长;而且也能以优越环境弥补先天不足而提高劣质蟹苗的生存能力。其中,不仅抓好培育前期红虫等天然活饵料的培育和投喂尤为重要,而且在饲料中拌喂离子对钙健长灵金肽康可提高蟹苗的抗病力和免疫力。

(二)扣蟹培育

仔蟹出池规格一般为3000~5000只/公斤,为了进一步提高成活率,还要将仔蟹培育成100~200只/公斤的幼蟹,即种蟹或称“扣蟹”。

扣蟹培育是当前河蟹养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这一阶段,河蟹脱壳次数多达5次,生长快,增重倍数大,因此加强饲养特别重要。扣蟹培育多在池塘中进行。

1.池塘建设要领:

养蟹池塘的结构要考虑到河蟹的行动方式是爬行,营底栖生活,要上岸活动,要进行穴居,喜欢安静、清洁、溶氧充足、水草多的环境。因此,要为河蟹的池塘生活营造最适的环境条件,达到高产高效。

①选址:  

水源: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鲜,溶氧丰富,未被污染。

水位:要求建池地点水位较稳定;养蟹池水深一般不能低于1米(后期还应深一些),鱼蟹混养的池塘应为1.8~2米左右。

面积与底质:蟹池面积一般为5~20亩左右。根据河蟹打洞穴居的习性,池塘的土质应有利于它掘洞。一般以壤土最好,黏土次之,沙土最劣。底部应有一定的淤泥层,但不能太厚,有淤泥就有利于河蟹喜食的摇蚊幼虫、水丝蚓和小螺蚌类的生长繁殖,但太厚的淤泥会使池底通气不良、水质变酸,还可导致河蟹腹部颜色变黄、变黑。一般来说,蟹池的底泥以10~15厘米为宜。

地形:实用面积较大;蟹池设计施工容易;生产管理方便。

饵料来源:要求饵料来源运输方便。其他包括:如交通方便、电力有保证等。

②蟹池结构:蟹池的形状较多,以东西长、南北狭为好,呈长方形,四角要呈弧形。小池长宽比为3:2或5:3,大池长宽比为4:2。这样的蟹池避风向阳,光照充足,对河蟹的活动、栖息和觅食均有利。蟹池中间挖深水区,四周作浅水区,边上筑堤的蟹池:每池5~20亩,挖池内土在周围筑埂。要求埂顶宽1米以上,坡比1:2.5以上,中间深水区面积占2/3左右,池深1.5~2米,能保持水深0.5~1.5米,四周浅水区面积占1/3左右,能保持水深10~40厘米。四周挖沟筑堤,中间开沟做蟹道的蟹池:每池10亩或更大些,边沟宽4~6米,深0.8~1.2米,中沟宽1~2米,深0.4~0.6米,沟内深水区面积占1/3,沟上浅水区面积占2/3,以利于水草的生长和河蟹的活动、吃食及均匀栖息分布。池塘土质以壤土最好,粘土次之。

③防逃是关键

A.严格安装构筑防逃设施: 建设防逃墙要考虑河蟹强大的攀爬能力,选用的防逃墙材料应当光滑而坚实,周边既无可供蟹足支撑的锐角向上攀附的基点。池塘四周应插设好塑料板(光滑厚塑料薄膜也可)或其他光滑挡板,最好以一池为一圈。防逃板插设方法是在池埂外按一定距离嵌入土内,将板加固其上,使板与板镶接紧密。防逃板不宜离水太近,板基宜埋入地下20cm,高出地面80cm为宜。防逃板往内斜伸,与地面成75°角,顶端要向内伸出“厂” (或“7”字形倒檐15公分以上,转弯处成弧形角。使河蟹无攀援之处。定期检查防护网,及时修补破损的网片。夜间要加强巡塘,查害防盗。

B.进出水口防逃不容忽视:池塘设高灌低排水系统,在蟹池的两端分设进水闸和排水闸,在进水口要设置0.8厘米网目的网片,防止水草等较大的杂物进入水道,还要设置40目密眼滤水网袋,起到增加滤水面积、阻止野杂鱼等敌害的卵和苗随水流进蟹塘。排水口用铁丝网拦好,并设置网笼,防止蟹顺水逃出。

④人工洞穴的建造: 根据蟹有掘洞穴居和隐匿在石砾和水草丛中的习性和为解决蟹自相残杀的问题,应在池塘内建造四面环水、具有坡度、高出水面30~50公分的蟹岛(即土墩和土埂)或在池内堆垒砖、瓦、柳树根和棕片等物建造人工蟹洞。

2.扣蟹培育技术要点:

①清塘消毒→解毒→生物净化: 详看 “关键控制技术一: 健康清塘·消除隐患”

②种草: 池底要种植水草,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等均可,覆盖率要在30%左右。水草可为仔蟹提供隐蔽环境,也可作部分饵料,也可在池底放些破碎烂瓦,供仔蟹栖息。详看 “关键控制技术二:选草健草”

③肥水培藻:详看 “关键控制技术三:健康肥水·保健养苗”

④选苗和放苗:详看 “关键控制技术四:优选蟹苗”

放养规格和密度:规格3000~5000只/公斤的仔蟹,每亩可放3~4万只,即8~10公斤。经过4~5个月的培育,出池规格可以达到5~8克,即100~200只/公斤。

⑤螺蛳的放养:详看 “关键控制技术五:保健养螺”

⑥扣蟹的饲养管理:扣蟹培育正处于6~9月份的高温季节,摄食旺盛,活动频繁,饲养管理十分重要。

投饵管理:当幼蟹长到V期仔蟹时活动能力大大增强,摄食率增加,生长较快,因此,投喂饵料上也应相应作些调整。一是饲料品种要合理,前期可多喂些动物性饲料,中后期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动、植物饲料要合理搭配;到9月中旬再喂一些小鱼、螺、蚌等动物性饵料,准备越冬。二是投喂量要合理,在幼蟹快速生长时,为防止早熟,饵料投喂量在中期应控制在5%以内。三是投喂时间要合理,每天傍晚前投喂一次。四是投喂方法要合理,将饵料用面粉做成颗粒状,均匀洒在塘的四周浅水带,或投喂颗粒饵料,每次投在靠近水面的塘坡上,以便观察。根据河蟹吃食和活动情况,以及天气、水温及水质变化情况酌情调整日投饲量。这样既可节省饲料,减低饵料系数,又能使蟹吃饱吃好,避免饥饿时互相残杀。

水质管理:夏季是高温季节,如果养殖池水温超过30℃,养殖水深应加到1.0米以上。这样可以降低池水温度,减少"性早熟蟹"产生的比例。夏季池水透明度在40厘米左右,水色要清。              

在炎热的夏天,养殖池里还要移植大量的水草,如水花生,水绿萍等,占水面的70%~80%,池塘移入水草不仅可以降低水温,净化水质,提高水中溶氧,还可以作为蟹的植物性饵料,并且为河蟹蜕壳提供了荫蔽场所,减少自相残杀。7~8月份天气经常突变,或者水质过肥过老,易造成幼蟹缺氧浮头,表现是幼蟹有些大量爬上水草和四周塘埂,轻者夜间出水,重者整个白天都不下水,这时即将脱壳和刚刚脱壳的幼蟹就会死亡,必须引起注意。高温季节应注意预防蓝藻大量繁殖造成缺氧。详看 “关键控制技术六:健康养护底质和水质”。

脱壳管理:详看 “关键控制技术七: 掌握蜕壳规律·防控蜕壳隐患”。

巡塘管理:蟹苗下塘后,应坚持天天值班巡塘,主要观察水质变化和幼蟹活动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

防逃:幼蟹爬逃能力较强,尤其是注新水时,或者是塘埂渗漏水的地方幼蟹会随水而上,顶水或打洞逃跑,特别是刮风阴雨天.更应注意,防止围膜被风吹倒,或由于水位增加塘埂出现漏洞而幼蟹逃走。

防敌害:老鼠和青蛙是幼蟹的敌害,要坚持防范。

防盗:蟹塘要建管理房,日夜有人看守。

防病:在高温季节,致病因子多,易引发各种河蟹疾病,尤其是暴发流行疾病,因此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

⑦扣蟹起捕:扣蟹起捕可以采用流水刺激法:即将扣蟹养殖池中的水排到其他池中,在池底的环沟中放入浴盆、桶、大盆等容器,容器上沿与池地相平,通过不断向扣蟹养殖池中加水、排水,形成水流。利用河蟹喜水流的特点,让河蟹在环沟中爬动而掉到容器中,用网抄捞取收集,如果池底较平,则进排水两三次即可收集80%以上,沼泽地养殖扣蟹,由于水草较多,需经过多次进排水。到后期由于扣蟹较少,则需要经过晾干一到两天,然后加注新水刺激,这样原来在洞中的扣蟹也会钻出洞,爬行中掉到容器中。一般每亩放浴盆1~2个,起捕时注意要及时收集容器中的扣蟹,防止容器中扣蟹太多缺氧而死亡,造成不必要损失。起捕的扣蟹过秤后放入暂养池或越冬池中,也可放入地笼或网箱中短期暂养。在起捕后期可采用挖洞取蟹的办法,起捕到最后尚有部分蟹躲在洞里不出来,可以用铁锹挖开洞口捉蟹。在江浙一带,也常采用水生植物起捕法,将水花生或其他水草放人扣蟹池中,或将扣蟹池中水草割掉聚集成堆,利用扣蟹喜水草的特性,用抄网抄水草,然后把水草中扣蟹抖入网中并将水草移出网,这种方法优点在于不用排干水即可捕捉,缺点是扣蟹起捕不彻底,到后期还要排干水抓捕,在北方不太适用。

3.培育扣蟹的两大难点:

①规格不齐:同时间放养的蟹苗,经5~6个月的生长,规格差异很大,大部分已长成9~10期扣蟹,每只重3~5克,少部分却只有0.3克,像一粒黄豆大小,这些长不大的蟹成为“懒蟹”,懒蟹的成因和预防详看P32

②性早熟蟹:性早熟蟹是当年投放的蟹苗到秋天就变为性腺成熟的蟹,规格只有20~30克,这种蟹如果第二年作为种蟹来养殖,到4~5月份都会死掉。性早熟蟹的成因和预防详看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