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控制技术十: 病害的防控
一. 鱼发病的诊断方法
诊断鱼疾病的方法很多,在实际生产中,目检是检查鱼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常见鱼病的发病部位主要表现在体表、鳃和内脏上,目检能直接看鱼的病状和寄生虫情况。为了作出确诊,同时还要进行现场观察和询问。
1.现场检查:
①了解鱼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鱼生病后,不仅体内体表出现各种病症,同时,在水中也会表现出各种异常现象。如全身发黑、离群独游、摄食量急剧下降等。鱼病发生有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鱼病,病鱼一般在体色、外观和体质上与正常鱼差别不大,仅病变部位稍有变化,但一经发病,死亡率急剧上升。慢性型鱼病,往往体质消瘦、活动缓慢、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死亡率一般呈缓慢上升趋势。因农药或工业污水排放造成鱼类中毒时,鱼会出现跳跃和冲撞现象,一般在较短时间内就转入麻痹甚至死亡。由寄生虫引起的死亡,一般是缓慢的逐渐增加,指环虫、三代虫的侵袭在短期内可造成大批死亡;鱼类中毒,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大批死亡。因此,迅速到现场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对于鱼病的及时诊断和处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②了解水质和环境情况:原因1:水温与鱼病流行有密切的关系,各种病原体都有其繁育生长的最佳温度范围。很多致病菌和病毒在水温25℃以上时,毒力显著增高,水温降到20℃以下时,则毒力减弱,病情减弱或停止。但斜管虫适宜在水温12~18℃时大量繁殖。小瓜虫适于生长和繁殖的水温在15~25℃,10℃以下或高于26℃时,则停止发育。观察水的颜色,对水质情况也可作一大致了解。水中腐殖质多时,水呈褐色;水中含钙质多时,呈天蓝色;微囊藻大量繁殖时,水呈绿色;城市排出的生活污水,一般呈黑色;当被污染水源污染时,因污水种类和性质不同而出现不同的颜色,透明度也会随之大大降低。原因2:水中溶氧、硫化氢、pH值、氯化物、硫化物等的含量与鱼病流行的关系极为密切。有的鱼池数年不清塘,使得水底溶氧量减少,嫌气微生物发酵分解产生硫化氢,容易使鱼中毒,造成浮头或窒息死亡。网箱养鱼在寒冷的冬季常发生大批死鱼,多数是因水温高于气温,底层水温高于表层水温,养殖区域库水上下对流,造成缺氧所至。有机质多而水质发臭的水,一般都适宜鳃霉的大量繁殖,引起鳃霉病的流行。酸性水常引起嗜酸性卵甲藻病的暴发。氯化物含量过高,则会促使小三毛金藻大量繁殖,造成鱼类发病死亡。原因3:了解周围环境是否存在污染源,特别对一些急剧的大量死鱼现象,尤其需要了解附近农田施药情况和附近厂矿排放污水情况,在工业污水和农药中,尤以酚、重金属盐类、氰化物、酸、碱、有机磷、有机氯农药等对鱼类危害较大。一旦确诊为中毒死亡,应迅速了解施药的种类或污水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以便采取应急措施。
③了解饲养管理情况:对投饵、施肥、放养密度、放养品种和规格、各种生产操作记录以及历年发病情况等都应作详细了解。放养密度过大,鱼摄食不足,体质差,对疾病的抵抗力弱,也容易引起疾病。投饵量过多容易引起水质恶化,溶氧不足,影响鱼的生长,给病原微生物创造了条件,引起鱼发病。水质过瘦,饵料生物缺乏,又容易引起跑马病;萎瘪病的发生。拉网等操作造成鱼体损伤、容易引起白皮病和肤霉病等。
2.体表检查:
将病鱼置于白瓷盘中,按顺序从嘴、头部、鳃部、体表、鳍条依次观察。寄生于体表的线虫、锚头鳋、鱼鲺、钩介幼虫、水霉等大型病原体肉眼就能确定。对肉眼看不出来的小型病原体,则主要根据表现出来的症状加以辨别,口丝虫、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等引起的病状,一般会分泌大量粘液,有时微带污泥,或者是嘴、头以及鳍条末端腐烂,但鳍条基部一般不充血。疖疮病则表现为病变部位发炎、脓肿。白皮病病变部位发白,粘液少,用手摸有粗糙感。复口吸虫症状为眼球混浊,后期出现白内障。但有些病症,如鳍条基部充血和蛀鳍,则都是赤皮病、肠炎、烂鳃病以及其他一些细菌性鱼病的病症之一;大量的车轮虫、斜管虫、小瓜虫、指环虫等寄生虫寄生于鱼的体表或鳃上,同样都会刺激鱼体分泌较多的粘液。目检可以初步诊断体表寄生虫病,但对其他疫病,目检仅仅是诊断的第一步。
3.鳃部检查:
主要是检查鳃丝。先看鳃盖是否张开,然后用剪刀小心把鳃盖剪掉,观察鳃片上鳃丝是否肿大或腐烂,鳃的颜色是否正常,粘液是否增多等。如果是鳃霉病,则鳃片颜色发白,略带微红色小点;若是车轮虫;若是细菌性烂鳃病,则鳃丝末端腐烂,严重的病鱼鳃盖内中间部分的内膜常腐蚀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形“小窗”;斜管虫、鳃隐鞭虫、指环虫、三代虫等寄生虫引起的鱼病,鳃片上则会有较多粘液;若是中华鳋、双身虫、狭腹鳋、粘孢子虫孢囊等寄生虫,则常表现为鳃丝肿大,鳃盖胀开等症状;小瓜虫、孢子虫大量寄生时,肉眼即可见大量白点,因此常被称为“白点病”。
4.内脏检查:
将一侧腹壁剪掉,注意不损伤内脏。先观察是否有腹水或肉眼可见的较大型的寄生虫。其次是观察内脏的外表,如肝脏的颜色、胆囊是否肿大以及肠道是否正常,然后将靠近咽喉部位的前肠和靠近肛门部位的后肠剪断,取出内脏后,把肝、肠、鳔、胆等分开,再把肠分为前肠、中肠、后肠三段,轻轻去掉肠道中的食物和粪便,然后进行观察。绦虫、吸虫、线虫等内寄生虫,很容易就能看到;如果是肠炎,则会发现肠壁发炎、充血;如果是球虫病和粘孢子虫病,则肠道中一般有较大型的瘤状物,切开瘤状物有乳白色浆液或者肠壁上有成片或稀散的小白点。
5.询问调查:
了解发病史和曾用药的情况;调查邻近养户近期发病情况。
在日常的养殖过程中,鱼暴发的往往是综合性疾病,因此在确认疾病时一定要认真观察、诊断,找出主要病症,然后对症下药。
二.鱼发病的原因
①清塘原因:清塘没有严把四关,导致池内存有病菌、病原、寄生虫;或者消毒过后没有解毒,导致药残药害,毒死鱼苗;或者没有经过生物净化,消毒杀死的动植物尸体残留塘底,留下隐患。
②种苗原因:引种、投放把关不严,种苗质量太差,或携带病原;或者投放密度过大,套养比例不恰当;
③交叉感染:养鱼工具、吃鱼的鸟、兽带入病菌和寄生虫;拉网、捕捞、运输、分塘时因操作不慎或养殖过程中管理不善,致鱼体受伤,病菌侵入;
④饲料原因:投喂不清洁或腐烂变质、带有病菌的饵料;饲料营养不足或者营养不平衡;
⑤气候原因:季节变换(尤其是清明、白露时节)、风向变化、温差明显、高温低压、闷热无风、阴雨连绵,都容易引起藻类应激倒藻→底坏水变→鱼应激发病、死亡。
⑥池塘环境原因:缺氧→引起倒藻→水变,发浑、发黑、发白→底质发黑、发臭、发热、泛酸→滋生虫源、病原、病菌→各种虫害、鱼病;
⑦用药原因:滥用或过量使用抗生素、消毒药、杀虫药、农药、浸泡药物,在杀虫、杀菌、杀病毒的同时,也杀藻坏水,破坏鱼体表粘液,破坏鱼的肝肠胃鳃,导致鱼中毒死亡。
三.消毒杀虫的误区
片面性:很多养户认为消毒杀虫就能把鱼养好,后续工作没有继续做。要知道,消毒杀虫不仅把藻类杀死了,破坏了水质,而且把鱼也杀伤了。此时如果不采取补救措施,消除隐患,往往又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藻死水坏、鱼减料、不摄食、游塘,寄生虫继续长(寄生虫不可能全部杀完,而且产生耐药性,又寄生到那些被杀伤,活力差的鱼身上)。因此,消毒杀虫后,必须通过解毒消除消毒和杀虫药对水质、养殖对象的继续破坏,可外用解毒超爽(1瓶用3~4亩)和内服清源+酶解多糖来消除消毒和杀虫药的毒素对鱼肝脏的影响(我们所担心的“肝胆综合症”,其实就是由于经常使用消毒、杀虫药,破坏了鱼的肝脏,致使鱼的肝脏丧失了解毒功能,久而久之,导致肝脏肿大、病变、坏死)。解毒后,我们还要及时对修复水质、底质。因为消毒杀虫药同样破坏水质,如果不修复水质和底质,虫害依然会继续滋生。所以解毒后,应及时用六抗培藻膏+新活菌旺修复池塘环境。
依赖性:很多养户认为只有用消毒、杀虫的方式才能解决菌害和虫害的问题。存在严重依赖消毒、杀虫药来防治虫害、病害的思想和做法。其实,真正碰到菌害、虫害时,由于误判、未能对症、不了解菌害、虫害的生理习性(菌害、虫害的抗药性,虫害的生活方式、繁殖周期、有的只能杀死幼虫、不能把虫卵、孢子杀死,过一段时间又繁殖起来等等因素),结果造成不但没有起到效果,反而毒杀鱼类,导致大量、长时间死鱼的现象,这种情况在我们身边屡屡发生,搞得焦头烂额,严重挫伤信心。所以仅依赖消毒、杀虫药并不能解决问题,还是要从预防、从根源做起。我们强调从清塘、肥水、日常水质底质养护、加强夜间管理、防抗应激,对每一个细节都要加强管理,对菌虫害也要有预见性。每年4~8月都是菌虫害的高发期,在这段时间里,除了养好水之外,还要适时的施用虫此净,破坏虫菌的生存条件,对虫卵的繁殖,幼虫的生长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能够从环境源头上阻断菌虫的发生。
病害是与池塘环境(如水质、底质)、气候环境(如高温闷热、暴雨、风向变化、季节更替等)、鱼自身免疫力和抗病力(尤其是体内环境:肝、肠、胃、鳃)、用药习惯(滥用、乱用消毒药、杀虫药、抗生素)等密切相关。传统养殖一直沿用的“消杀”模式,从清塘、定期消毒、杀虫,拌喂抗生素,一直出售,整个过程都与养殖规律相违背,造成的结果是不但增强了病毒、菌、虫的耐药性和抵抗力,削弱了鱼的活力,更重要的是为病毒、菌、虫创造生存的环境(所有病毒、虫、菌的生存环境都是不利于鱼生长的)。我们从养殖开始就一直强调健康清塘、健康肥水、健康养护水质和底质、科学投喂保健免疫、加强夜间管理、“培植氧源、排毒解毒、防抗应激、生态修复”……整个养殖过程都强调用“养护”理念扎扎实实的做好每一个细节,就是为了消除池塘中的不利因素,从各种源头阻断病毒、菌、虫害的发生,从而实现健康高效、快乐养鱼的目的。所以,坚持和实践“养护”理念,是水产养殖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四.警钟长鸣-以防为主,防重于治
鱼生病大多与气候环境、池塘环境(溶氧、藻类、水质、底质)、用药不当和饲养管理有关。因此,人工养鱼一定要本着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则。
1.清塘严把四关:清塘四关(清淤→消毒→降解毒性→生物净化),关关重要,缺一不可。
2.优选种苗,合理投放:选育抗病力强的种苗,利用某些养殖品种或群体对某种疾病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力的原理,选择和培育抗病力强的苗种作为放养对象,可以达到防止该种疾病的目的。最简单的办法是从生病池塘中选择始终未受感染的或已被感染但很快又痊愈了的个体,进行培养并作为繁殖用的亲体,因为这些动物的本身及其后代一般都具有了免疫力。放养的种苗应体色正常,健壮活泼,必要时应先用显微镜检查,种苗上不带有危害严重的病原。运输鱼种之前或运到之后,最好先用适当的药物将体表携带的病原杀灭,然后放养。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水质和饵料状况、饲养管理技术水平等,决定适当密度,切勿过密。
3.谨防交叉感染:①食台和工具消毒:每月用绿康露或得立康消毒食台1~2次,把绿康露5毫升或得立康5克用10公斤水化开,泼洒食台和食台周围。在已发病鱼池用过的工具,在使用前,必须用绿康露或得立康严格消毒,使用后在阳光下暴晒。②在对养殖动物捕捞、搬运及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应细心操作,不使动物受伤,因为受伤的个体最容易感染细菌。③做好疾病隔离工作:当连片鱼池的某一个池子发生传染病时,一定要做好“封池”隔离工作,即在该池用过的网具等,要经过消毒后,才能再在其他池中使用;病死或已无可救药的动物,应及时捞出并深埋他处或销毁,切勿丢弃在池塘岸边或水源附近,以免被鸟兽或雨水带入养殖水体中;已发现有疾病的动物在治愈以前不应向外移植。
4.加强水质、底质管理:鱼池要有专人管理,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杜绝鱼病发生和蔓延。做好日常水质和底质的养护工作,人为地给鱼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由于鱼粪、残饵以及肥料渣等,在饲养过程中日积月累,使池水质过肥,鱼容易生病;反之,过瘦也会导致鱼患病。因而,在饲养管理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观察水质变化,及时灵活采取培藻追肥、养水、护底、加水、换水、解毒、防应激等有效措施。定期用黑金神、粉剂活菌旺(或新活菌旺)等养护水质,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黑臭净等养护底质。
5.加强夜间管理:水产动物的病害大多发生在夜间后半夜,而发现在白天。主要原因是后半夜12点之后池塘溶解氧下降,底质加速厌氧发酵腐败,大量有毒(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重金属、甲烷等)和有害(多种病原生物)物质生成繁殖,而此时的水生动物因上述原因的影响而导致活力减弱,免疫力降低从而使发病机率增加。当清明或白露前后,高温季节的恶劣气候或水质变化时,在晚上10点左右使用降解灵、离子对钙、纳米氧或粒粒神,可大大降低发病率。
6.科学投喂,加强营养:饵料应质优量适,质优是指饵料及其原料绝对不能发霉变质,饵料的营养均衡,特别不能缺乏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量适是指每天的投饵量要适宜,每天的投喂量要分多次投喂。每次投喂前要检查前次投喂的吃食情况,以便调整投饵量。
7.关注气候变化,注意防抗应激:在换季和易发病季节,定期在鱼池中施放绿康露(或百安威、本草康),同时在鱼饵中拌喂清源、活性蒜宝、本草大康,可预防疾病。
8.加强日常管理:每日巡塘1~2次,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五、鱼一旦发病,应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①减少饵料投喂或停止投喂数日,以减少鱼的肠胃负担,有助于缓解病情,有利于药物的投喂与处理。
②鱼如果发病,必须注意不能马上消毒,这样操作,只会加重鱼的病情。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马上按3亩.米用解毒超爽1瓶解毒或用降解灵1包+离子对钙1瓶降解水体、鱼体毒性,增强鱼的抗应激能力,并优化、稳定水质,平衡pH值,第二天才进行消毒或改良水质、底质;同时还必须内服补充清源、保肝灵、活性蒜宝、酶解多糖等恢复、增强体力的产品。
③由于疾病往往与水质、底质有关,发病后应注重水质和底质的养护。
④对病鱼、死鱼妥善处理。及时从养殖水体捞出病鱼,将其隔离。在陆上池塘养殖,可将病鱼转移到另外的池塘管理;对死鱼,决不能随意丢弃,应及时深埋。
六.鱼类常见疾病及分类
一.鱼类病毒性疾病
1.草鱼、青鱼出血病
【病因】由草鱼呼肠孤病毒(又称草鱼出血病病毒,为双链RNA病毒)引起,主要危害草鱼与青鱼,尤其是体长7~10cm的当年鱼种。该病流行季节在6~9月,8月为高峰期,一般发病水温为23~33℃,最适流行水温为27~30℃,潜伏期一般为3~10天,死亡率为70~80%,带毒鱼是主要传染源。
【症状】病鱼食欲减退,体色发黑,以头部最为明显。全身性出血是该病的重要病变特点,根据病鱼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及病变,一般分为三种类型:①“红肌肉”型:以肌肉出血为主,与此同时鳃瓣因严重出血,呈“白鳃”,而外表无明显的病变;②“红鳍红鳃盖”型:以体表出血为主,口腔、下颌、鳃盖、眼眶四周及鳍条基部明显充血和出血;③“肠炎”型:以肠道充血、出血为主,肠道全部或局部呈鲜红色。这三种类型在临床上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混合出血。
【防控】该病重在预防:发病季节,每15天泼洒一次绿康露或百安威(1瓶用2亩),隔天用解毒超爽(1瓶用3亩)解毒;同时定期各按1%用清源、本草康、金肽康拌料投喂,每星期拌喂4天,每天1餐;
控制:发病后,第一天用绿康露(1瓶用2亩)全池泼洒,第二天用本草康(1瓶用2亩)全池泼洒。并结合内服按每50公斤鱼,用水花生5公斤捣烂,拌食盐0.25公斤、清源15克、活性蒜宝30克,本草康30克,再拌米粉、麸皮或浮萍5~10公斤做成药饵喂鱼,连喂7天。
2.鲤、鲫痘疮病
【病因】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主要危害鲤、鲫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危害越冬前后的2龄鲤鱼,通常在秋季至初冬和春季,水温在10~16℃出现,水温升高后会逐渐自愈。由于发病率低且同池其他鱼类不受感染,因此未能引起人们对此病的重视。近年来,由于网箱高密度养殖技术的蓬勃发展,此病日趋严重,发病率逐渐升高。
【症状】发病初期,病鱼体表出现许多乳白色小斑点,并覆盖一层很薄的白色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斑点的大小和数量逐步增加、扩大和变厚,致使病灶部位的表皮逐渐增厚,形成灰白色石蜡状的增生物,形状像痘疮,故称为“痘疮病”。痘疮增长到一定程度会自然脱落,接着又会在原患部再次出现新的痘疮,最终使鱼消瘦而死。
【防控】
①开春后,每10天用1次绿康露或百安威(1瓶用2亩)全池泼洒,隔天用解毒超爽(1瓶用3亩)解毒,预防或控制水中病毒的数量。并定期(每月2次)按4亩用得立康1包+粒粒神1包混合干撒,改良底质,增加底氧。
②鱼摄食后,在饲料中各按1%添加清源、本草康、保肝灵、酶解多糖等,提高免疫力。
③将发病鱼放到含氧量高的清洁水(流动水更好)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增生物会自行脱落转愈。
3.鲤春病毒血症
【病因】由弹状病毒引起,主要感染四大家鱼和几种鲤科鱼。该病主要流行于水温12~18℃的春季,死亡率可达80~90%,水温超过22℃时一般不再发病。鱼龄越小越敏感。病鱼、死鱼及带病毒鱼是传染源。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呼吸缓慢,往往失去平衡而侧游,聚集于水口,眼球突出,肛门红肿,体表充血、出血,腹部膨大、腹腔内有许多带血的腹水,肝肾肿大出血。
【防控】
①本病重在预防,严格检疫,杜绝该病原的传入;
②发病季节每10~15天用绿康露(1瓶用2亩)全池泼洒,隔天用解毒超爽(1瓶用3亩)解毒;
③每公斤饲料添加清源、本草康、活性蒜宝、保肝灵各10克,每天2餐,连喂3~5天。
4.淋巴囊肿病
【病因】由淋巴囊肿病毒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瘤性传染病。该病流行于10月至翌年5月,水温10~20℃时为发病高峰期,主要危害鲈鱼、真鲷、红斑笛鲷、石斑鱼、牙鲆、大菱鲆等。
【症状】病鱼在病情较轻时,行为、摄食基本正常,但生长缓慢;病情严重时,食欲下降,甚至不摄食,并发生死亡。在病鱼的皮肤、鳍、尾部等处出现许多分散或聚集成团的大小不等的水疱状囊肿物,严重时密布全身,除发生在鱼体表外,鳃丝、咽喉、肌肉、肠壁、肝、脾、卵巢等组织器官上也有出现。囊中物多呈白色、浅灰色、灰黄色,有的带出血灶而显微红色。
【防控】本病重在预防:亲鱼、苗种应严格检疫,发现携带病原者,应彻底销毁。不购买带有淋巴囊肿病的鱼种进行养殖;对发病养殖网箱或鱼池实施隔离,捞除病鱼销毁。严格控制养殖密度,防止高密度养殖。
发病后用双氧水(30%浓度)稀释至3%,以此为母液,配成50毫克/升的浓度,将鱼放入浸洗20分钟,然后在放入25℃以上水体中饲养,淋巴囊中会自行脱落。
发病池塘用绿康露或百安威(1瓶用2亩)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2天,第4天用解毒超爽(1瓶用3亩)解毒,鱼摄食后,每公斤饲料添加清源、本草康、活性蒜宝、保肝灵各10克,提高免疫力。
二、鱼类细菌性疾病
1.细菌性烂鳃病
【病因】由柱状黄杆菌感染而引起的细菌性传染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养殖鱼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鲫、罗非鱼等,从鱼种到成鱼均可受害,一般流行于4~10月,尤以夏季流行为盛,流行水温15~30℃。
【症状】病鱼游动缓慢,体色发黑,发病初期,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充血、糜烂,鳃丝肿胀。随着病程的发展,鳃盖内表皮腐烂加剧,甚至腐蚀成一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鳃线末端严重腐烂,呈“刷把样”,上附有较多污泥和杂物碎屑。鳃严重贫血呈白色,或鳃丝红白相间死亡“花瓣鳃”现象。
【防控】
预防:
①鱼种入池前用3%的食盐水或百安威(1立方米水体用1毫升)浸洗10~20分钟;
②施基肥用安全健康的肥水产品如酵素钙肥和六抗培藻膏,日常养殖过程中定期(每月2次)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养护底质,用新活菌旺+六抗培藻膏养护水质,确保水质清爽、底质干净,有害细菌和虫原无法滋生;
③发病季节预防可全池泼洒百安威、得立康等,每10~15天1次;
控制:全池泼洒绿康露或百安威(1瓶用2亩),第二天按4亩用粒粒神1包和六控底健康1包混合干撒,同时每公斤饲料添加清源、本草康、活性蒜宝、保肝灵各10克,每天2餐,连用3~5天。
2.赤皮病
【病因】由荧光假单胞菌引起的一种鱼类的常见传染性疾病,与烂鳃、肠炎合称为“老三病”。该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团头鲂等,多发生于2~3龄大鱼,当年鱼种也可发生,常与烂鳃、肠炎同时形成并发症。
【症状】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鳞片松动、脱落,脱落处皮肤糜烂,同时可见皮肤出血及发炎,以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鳍条基部或整个鳍充血,鳍末端腐烂呈扫帚状,形成蛀鳍。在鳞片脱离和鳍条腐烂处往往出现水霉寄生,加重病势,发病几天后就会死亡。
【防控】
预防:
①在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②鱼种放养前用2~3%盐水溶液或百安威(1立方米水体用1毫升)浸洗20~30分钟;
控制:发病可全池泼洒绿康露或百安威(1瓶用2亩),第二天按4亩用活性蒜宝1瓶和本草大康1瓶混合泼洒,同时每公斤饲料添加清源、本草康、活性蒜宝、保肝灵各10克,每天2餐,连用3~5天。
3.疖疮病
【病因】病原体为疖疮型点状气单胞杆菌。主要危害鲤鱼、锦鲤、草鱼、团头鲂等,一年四季流行。
【症状】初期鱼体背部皮肤及肌肉组织发炎、溃疡,随后出现脓疮,手摸有浮肿的感觉,脓疮内部充满含血的脓汁和大量细菌;发病部位不定,通常在背鳍基部两侧皮下组织出现一个或几个红肿隆起,似脓疮。随着病情的发展,肌肉组织出血,渗出体液,继而坏死、溃烂。鳍条的组织破裂,像把烂纸扇。
【防控】
预防:
①认真把好清塘三关。
②避免鱼体受伤。鱼种放养时,鱼种放养前用2~3%盐水溶液或百安威(1立方米水体用1毫升)浸洗30分钟;
③每月2次按4亩用得立康1包+六控底健康1包混合全池干撒,抑制病菌滋生;
控制:上午用绿康露或百安威(1瓶用2亩)全池泼洒,隔天用解毒超爽(1瓶用3亩)解毒;对患病的亲鱼,可在病灶部位用3~4%盐水溶液或百安威(1立方米水体用1.2毫升)浸洗30分钟。
4.细菌性败血病
【病因】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鱼类严重死亡的一种暴发性疾病,主要危害团头鲂、鲫、鲢、鳙、鲤、鲮、草鱼等淡水鱼类。从夏花鱼种到成鱼均可感染,发病严重的养鱼场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高达95%以上。
【症状】病鱼全身体表严重充血、出血,病鱼的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睛、鳍条及鱼体两侧充血、出血,以腹部和头部出血最为严重,甚至肌肉也充血、出血。病鱼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剖开腹腔后可见大量清澈或带血腹水。肝、脾、肾肿大,严重出血,肠道黏膜出血,呈严重肠炎表现。
【防治】
预防:
①清塘严把四关;
②健康肥水,不用鸡猪粪发酵的生物渔肥肥水以免带有病原;
③日常养殖过程中定期(每月2次)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养护底质,用新活菌旺+六抗培藻膏养护水质,确保水质清爽、底质干净,避免病菌、病原、虫原滋生;
控制:上午全池泼洒绿康露或百安威(1瓶用2亩),第二天按3亩用六控底健康1包+得立康1包混合全池干撒,同时每公斤饲料添加清源、本草康、活性蒜宝、保肝灵各10克,每天2餐,连用3~5天。
5.细菌性肠炎病
【病因】由肠型豚鼠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水生动物常见消化道疾病。各种鱼类对该菌均易感染,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等。流行时间为4~10月,水温在18℃以上开始流行,流行高峰为水温25~30℃,一般死亡率在50~90%,全国各养鱼区均有发生。
【症状】患病早期,鱼体色变黑,食欲减退;后期病鱼腹部膨大,肛门严重红肿外突,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或血脓从肛门处流出。剖开腹腔,可见清亮或带血腹水,部分病例无腹水;肠道明显充血、出血、发红,肠壁变薄,弹性降低,肠道无食,里面充满大量黄色或淡黄色黏液。
【防控】
预防:
①认真按“健康清塘、健康肥水、健康养护水质和底质”等步骤操作;
②投喂新鲜饲料,不喂变质饲料,定期用清源、活性蒜宝拌喂饲料;
治疗:按4亩全池泼洒活性蒜宝1瓶+本草康1瓶,同时每公斤饲料添加清源、本草康、活性蒜宝、保肝灵各10克,每天2餐,连用3~5天。
6.竖鳞病(又称鳞立病、松鳞病、松球病)
【病因】病原初步认为是水型点状假单胞菌。主要危害鲤、鲫、金鱼、草鱼、鲢鱼、鳙鱼以及各种热带鱼等。一般流行于水温低的季节,春季、初冬,或者短时间内水温多变时,易患此病。池塘老化,清塘不彻底都是此病爆发的原因,在静水养殖和高密度养殖条件下最易发生。
【症状】病鱼体表粗糙,尾部或全身鳞片竖起,鳞片张开似松球状,鳞片基部水肿,呈半透明的水囊状,内部聚集半透明的液体,按压鳞片,液体喷射出来。病鱼鳞片周围轻微出血,眼球突出,腹部鼓胀、腹水,肝肾出血,2~3天后死亡。
【防控】
预防:
①严把清塘四关;
②防止鱼体受伤,特别是冬季冻伤,发病初期要充注新水;
③定期使用百安威或得立康全池泼洒,抑制病菌滋生;
控制:用5%大蒜溶液浸洗病鱼数次或用2%食盐与3%小苏打混合液或3%食盐水浸洗病鱼10~15分钟。上午全池泼洒绿康露或百安威(1瓶用2亩),第二天按3亩用六控底健康1包+得立康1包混合全池干撒,同时每公斤饲料添加清源、本草康、活性蒜宝、保肝灵各10克,每天2餐,连用3~5天。
7.白头白嘴病
【病因】由黏球菌引起,青鱼、草鱼、鲢、鳙、鲤的鱼苗和夏花鱼种均能发病。
【症状】病鱼自吻端至眼前的头部前端呈乳白色,唇似肿胀、嘴张闭不灵活,造成呼吸困难,口圈周围的皮肤腐烂,稍有絮状物黏附其上,体瘦发黑,反应迟钝,常停留在下风处岸边,不久死亡。
【防控】
①预防全池泼洒20~30ppm生石灰,每半月1次;
②治疗可全池泼洒1~1.5ppm苦参末,连用5~7天,或拌饵投喂苦参末,每千克体重用1~2克,连用5~7天。
8.打印病(又称溃烂病、溃疡病或腐皮病)
【病因】由点状气单胞菌引起;主要危害鲢、鳙、鲈鱼等养殖鱼类,各养鱼地区均有该病出现,从鱼种、成鱼直至亲鱼均可发生。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夏秋两季较易发病,28~32℃为流行高峰期。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操作过程中鱼体受伤有关。
【症状】病灶主要发生在背鳍和腹鳍基部以后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红斑,周围充血发红,形状像打了一个红色印记,因此叫“打印病”。发病初期,肛门两侧皮肤和肌肉发炎,出现红斑,有时似脓包,摸之有浮肿的感觉,严重时露出骨头和内脏。病鱼身体消瘦,游动缓慢。病情严重时,陆续死亡。
【防控】
预防:
①谨慎操作避免鱼体受伤。
②保持池水洁净,避免寄生虫的侵袭:定期用黑金神、活菌旺、六控底健康、得立康养护水质和底质。
控制:发病时,在病灶部位用3~4%盐水溶液或百安威(1立方米水体用1.2毫升)浸洗30分钟。上午全池泼洒得立康(1包用2亩)或百安威(1瓶用2亩),酌情可于第2天再用1次。
9. 链球菌病
【病因】由海豚链球菌或无乳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罗非鱼的细菌性烈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80%以上,甚至100%。主要危害包括罗非鱼、鲷、鳉等几十种淡海水鱼类。多流行于5~9月份,最适繁殖温度为37℃,最适pH为7.4。
【症状】病鱼体色变黑,反应迟钝,濒死鱼多见于水面打转或间隙性窜游;眼球突出、鳃褪色,眼眶充血、出血,有时甚至晶体状浑浊,解剖可见病鱼肝脏肿大、淤血,胆囊肿大,胆汁充盈,胆囊壁变薄,肠腔内充满清亮的黄色黏液;病情严重的,患病鱼的脑、肠道、肝脏、脾脏、肾脏等器官可见出血现象。
【防控】
预防:
①免疫预防是该病最有效最关键的预防措施,在疾病暴发前或暴发后均可接种海豚链球菌或无乳链球菌疫苗以预防或控制疫情。
②健康清塘,保持良好的水质、底质环境,经常换水,定期使用得立康养护底质和用新活菌旺养护水质环境,抑制病菌的产生。
控制:
①发现病死鱼,首先停止投喂饲料两至三天;
②同时使用绿康露或百安威(1瓶2亩)全池泼洒,第二天按3亩用六控底健康1包+得立康1包混合后重点在饵料区和增氧机周围;恢复投料后,每公斤饲料添加清源、本草康、活性蒜宝、保肝灵各15克,每天2餐,连用5~7天。
③水质较差时,可多开设增氧机和用六抗培藻膏+新活菌旺养护水质。
10.斑点叉尾鮰套肠病
【病因】主要由斑点叉尾鮰源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引起,是一种新型细菌性传染病,危害极大。发病季节主要在春夏,3~9月是发病时期,但以3~5月高发,发病水温多在16℃以上。主要感染斑点叉尾鮰,鱼苗、鱼种和成鱼均可感染。发病急、死亡快、病程短,一般病程在2~5天,发病率在90%以上,死亡率90%以上。
【症状】发病初期鱼游动缓慢,靠边或离群独游,食欲减退或丧失;病鱼垂死时出现头向上、尾向下,垂直悬挂于水体的特殊姿势;随病程的发展,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突,体表出现大小不等的、色素减退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褪色斑;最后鱼沉入水底死亡。病鱼解剖主要表现为腹腔内充满大量清亮或淡黄色或含血的腹水,胃肠内没有食物,肠腔内含有大量黏液,肠道发生痉挛或异常蠕动,常于后肠出现1~2个肠叠套,部分鱼还见前肠回缩进胃内的现象。肝肿大,颜色变淡发白或呈土黄色;脾、肾肿大、淤血,呈紫黑色。
【防控】
预防:
①选育健壮抗病力强的优良苗种。
②按“养护”新理念健康清塘、健康肥水和健康养护水质、底质,科学投喂,加强细节管理。
控制:用绿康露或百安威(1瓶用2亩) 全池泼洒,第二天按3亩用活性蒜宝1瓶+本草大康1瓶混合后全池泼洒;同时添加清源、本草康、活性蒜宝、保肝灵各10克,每天2餐,连喂5~7天。
11.斑点叉尾鮰急性败血症
【病因】主要由鮰爱德华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主要危害斑点叉尾鮰、云斑鮰等的烈性细菌性传染病。流行季节为5~6月和9~10月,水温22~28℃时易发此病。
【症状】发病急,死亡率高,主要经消化道感染。病鱼腹部膨大,体表、肌肉可见细小的充血、出血斑和溃疡灶,眼球突出,鳃丝苍白而又出血点,腹腔积水,肝、脾、肾肿大、出血,胃、肠道扩张、充血、出血、积液。
【防控】
预防:按“养护”新理念健康清塘、健康肥水和健康养护水质、底质,科学投喂,定期(每周连喂3天,每天1餐)拌喂清源、活性蒜宝、酶解多糖,养护肝、肠、胃、鳃。
控制:全池泼洒绿康露或百安威(1瓶用2亩),第2天按3亩用活性蒜宝1瓶+本草康1瓶全池泼洒。同时各按2%将活性蒜宝、本草康、保肝灵、清源拌料投喂等,每天2次,连用5~7天。